close

西園雅集(二):文人品味的新風尚

西園雅集的聚會可視為對北宋文化藝術美學新風尚的主題同樂會。新風尚的美學品味是什麼呢?畫中第一段是蘇東坡寫書法,第二段是阮的演奏,第三段是書法家米芾大石頭題字;第四段畫家李公麟畫陶淵明的歸去來圖,其中兩段與書法有明顯顯的關連,此外黃庭堅亦為北宋書法成就代表性人物

在北宋時期,由文人主導下對書法的發展,北宋中期「書法是藝術家個性的反映」這種觀點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形成宋代書法「尚意」此種強調個人化感情及風格的表現,而脫離晉代「尚韻」秀美與唐代「尚法」規矩的影響力。

另外文人非專業畫家,視覺藝術的處理能力有限,繪畫逐漸脫離對外在空間寫實的再現,強調個人內心感情的表現,強調線條的運用,書法與繪畫統合在同一觀點下,至宋徽宗時最終形成「詩、書、畫」結合的文人畫傳統。

藝術品評標準的再建立 

至此以文人的中心觀點,重新建立藝術的品評標準唐代對繪畫的品評標準為神、妙、能、逸等四品,神品最上;神、妙、能有等級分別,神品最生動及形似。無法歸類在神、妙、能標準外的作品,則判為逸品。簡單舉個例子3D立體照片是神品,一般的相片是妙品,因為3D立體照片的視覺效果生動性比一般的相片強。如海賊王魯夫橡膠人變形不合乎寫實,但強調力量速度效果,便是逸品,而宋代文人的繪畫的品評標準重定為逸、神、妙、能等四品,以逸為最上品。

此種發展,有點類同於達達主義後,西方對於「藝術」的認定與大眾認知的「藝術」間有距離,何為藝術品?以杜象的作品噴泉為例,原本是一件工廠生產的小便斗,經過杜象這一位藝術家的簽名認定為藝術品,它就是藝術品。但如果小便斗直接由工廠拿出來,它不是藝術品。對於藝術品判定的標準,掌握在藝術家手中,或是攏罩在藝術家的光暈中。而北宋文人畫的發展,藉由掌握文學及史料的 撰寫,建立馴服文人的美學系統 

時間累積的美感

西園雅集的參與者如王詵與米芾為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劉涇為書畫收藏家,王欽臣為著名藏書家並且喜愛古董,而畫家李公眠特別喜歡青銅器,喜好古物風潮乃由北宋為開端,以廣義而言也是早期博物館的建立者。而宋代所建立起的美學系統中,除了對於懷古外。也能欣賞苦澀的美感,這是不同於唐代對於青春甜美的喜好。以蘇軾贈劉景文一詩為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詩白話為:荷花開盡的秋冬之交,早已沒有綠蓋亭亭的荷葉;菊花凋謝了,但那傲抵寒霜的枝條還挺立著。一年間中最好的景色,請您要記得,卻是初冬黃橙熟、綠橘嫩的時刻!

對於禿荷殘菊,此種苦澀美感的欣賞,通常都是中年過後才夠體會的。而一個民族能夠欣賞不同於青春甜美的美感,也是需要時間深度的累積。而劉景文是何人呢?今天故宮所收藏的『致景文隰公尺牘(篋中帖)』,就是米芾考慮以自己收藏歐陽詢二帖、王維雪圖六幅、犀帶一條、硯山一枚、及玉座珊瑚一枝,交換劉景文所收王獻之〈送梨帖〉。因硯山為王詵借走後未還,便寫了這封短信與劉景文解釋,且願意再加碼懷素帖作品一件。

蘇軾贈詩時,劉景文已58歲,步入人生的秋冬。而米芾考慮交換〈送梨帖〉一事,等不到王詵送還硯山,數個月後劉景文便逝世,成為泡影。戀古癖與欣賞苦澀的美感的形成,還有許多客觀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形成,並不再此討論。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至「故宮e學園青銅器課程12-青銅器的收藏與研究http://elearning.npm.gov.tw/courses/digital_2-4-1/course12/index.htm」有更詳盡的解釋。但由以上事件可以知道,對於文物收藏與鑑賞,朋友間有熱烈的交流與競爭。西園雅集圖中整理書畫、保養骨董,尤其是大量擺設的古董,除了美學主張的標示外,也是朋友間共同的愛好分享,熱烈的程度恐怕不亞於今天的追星族或動漫迷

宋代玉荷葉杯http://www.npm.gov.tw/zh-tw/collection/selections_02.htm?docno=159&catno=16&pageno=2

 

arrow
arrow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