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選(西元1235~1307年)是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的一位職業畫家,這張《盧仝(ㄊㄨㄥˊ) 烹茶圖》,描繪了一位文人在野外擺了一副茶席,自得其樂正準備要喝茶。盧仝是唐代的詩人,以一曲《七碗茶歌》(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來描述飲茶的美好滋味。這幅畫表現出好友孟諫議派人送來了新茶,盧仝立刻指點僕人煽火烹茶,迫不急待的來品嘗新茶的好味道。
一、冷淡人物
錢選描繪了一位文人在野外擺了一副茶席,主題白衣文人為盧仝這位唐代詩人,因喜歡喝茶,也常在野外的「玉川泉」汲水烹茶。一位老太太正煽火烹茶,火爐上有一把單柄壺,旁邊還有一雙朱泥提梁壺,盧仝身旁擺放三足朱泥茶壺、白瓷茶甌、朱漆茶托,明白的表示他喜愛飲茶。
這張畫可以說是好幾重不同大小比例的三角型構成,中心白衣文人是內裡三角形的色塊面,而畫中三人的位置形成另一重較大三角形,而上下方山石與土坡的輪廓線,可以是於畫中隱形大三角形的一邊,而每一個三角型平行線強化了疏離感,也讓這張畫是不斷堆疊大三角形中所切割的一角。此外構圖與上下都有一大段的留白,彷彿是隔著一段很遠的距離觀賞事件的發生,而畫面下方的留白,是作者強化冷漠與疏離感的手法。如果裁去畫面老太太下方的土坡後,在畫面便顯得親近,視覺上也較為平穩與舒適。
因為錢選為本為南宋文人,在南宋滅亡後,傳統科舉晉身仕途也無望,而元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低落,只能以職業畫家謀生。所以錢選在畫面的處理上,常以遠觀的視點來構圖,對畫中的事件保持距離,呈現冷漠疏離的感覺,也是畫家個人心理的反應。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松年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畫家,留下許多著名的人物畫,而相傳是劉松年的〈攆茶圖〉裏,留下宋代點茶法詳細的過程與紀錄。宋代在唐代的茶文化基礎下,發展出了點茶法,從唐開寶末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廢團茶為止,四百二十六年間主要泡茶方式是點茶法。宋代點茶法的過程有備茶、備水、起火、煮水、注水、點茶、分茶、飲茶、潔器、儲器等十項部驟。而點茶是將磨碎的茶末倒入茶盞中,加入開水,茶筅在碗中用力攪拌,使得茶末和水互相混合如成乳液狀,如同今日以奶粉泡牛奶,而點茶的趣味在於打出茶湯的泡沫,就如同今日的泡沫奶茶製造出白白厚厚的泡沫。
一、人物
劉松年〈攆茶圖〉是一副橫軸的手卷,高度為44.2*61.9公分,畫面上可分為左右兩組人物。左邊有二位侍者正在準備茶湯,一位跨坐矮椅子上,正用手轉動著茶磨碾碎茶葉,椅子上上還有茶帚與茶拂,這是用來收集磨碎的茶末。磨好的茶末收集後,放置於桌上的茶羅中,再由桌旁另一位站立的侍者點茶。他必須先從覆蓋著荷葉蓋的大水瓶中,取水放入提梁壺裏,風爐上面加熱煮水,當水煮至稍微沸騰時,倒在茶瓶中。
二、點茶與器物
由茶羅中取出茶末放入茶盞中,在從茶瓶加注嫩湯熱水後,拿起茶筅用力點拂,直到水乳交融,再一一分茶裝入茶碗中,茶碗再附上茶托就可奉茶,而桌子上一整套堆疊整齊的茶盞和茶托,都是準備裝茶湯供賓客趁熱享用。所以劉松年〈攆茶圖〉這幅畫,詳盡的畫出了點茶法的過程。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斷衍生的謎中謎的文會圖(一)
一、人物
這張〈文會圖〉相傳是宋徽宗的畫作,畫中的主 題是環桌而坐的文人正在花園中飲宴。這樣的主題是模仿唐代十八學士圖而來,當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秦王尚未登基時,就招攬了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位文士,這一批人才被稱為「十八學士」。由當時著名的人物畫家閻立本,畫了一幅十八學士圖,在圖上紀錄他們的姓名、容貌、官銜,讓後代可以瀏覽這些名士的風采。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人物
這是張人物畫,上面有半顆宋徽宗政和的印記,因此可以推測這張畫最晚完成的時間,在北宋末年以前。並由本幅畫上面的印記可以知道,曾經被北宋的宋徽宗、南宋的宋高宗及清高宗等皇帝收藏過。
這張畫的中心是一位文人坐在塌上,一手拿筆一手拿著紙張或絹布,身旁也有著硯台、墨條等文具,似乎構思文句正準備書寫,旁邊有一位僕人倒水或斟酒。而文人似乎轉過頭來面對著僕人,微微點頭致意,謝謝他的服務。除了硯台之外,一旁的書案上還擺放著古琴、棋盤、書本、畫作,及水果等飲食之物,表現出悠閒而風雅的生活。
在文人的背後有一座屏風,從上面懸掛的畫像與文人面容相當的近似,可以判斷是懸掛著文人的自畫像,但自畫像裡的文人神情,似乎嚴肅的多,自畫像也是象徵自我的期許及性格的表露。而一般畫中畫的屏風,多半以山水等風景畫為主,而這張人物圖的畫中屏風卻是描繪了花鳥的渚汀山水,畫裡的近景有一對鴛鴦、一對水鴨及遠景不知名的水鳥一對,雙雙對對的鳥兒,是對於愛情及婚姻的嚮往。自畫像與屏風內容兩相對照下,似乎有另一種隱含的趣味。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故事人物
現存傳是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是一般公認世界最早的茶畫,這張畫是一副橫軸,而賺其實是騙的意思。這個題目的背後是有一個故事的,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可是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怎麼找也找不到。原來真跡在王家流傳七代子孫後,傳給了一位辯才的老和尚,但老和尚怎麼樣也不肯交出來,堅持沒有有這幅墨寶。
唐太宗便派出了御史蕭翼去探聽虛實,他接到命令之後,變假裝成一個準備科舉的書生,請辨才讓他在廟裡住下,可以在安靜的地方念書。蕭翼常常和辨才談論詩文,漸漸談到王羲之的字。
蕭翼大誇自己的收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是獨一無二的。辨才卻說他的收藏無足為奇,並告訴他蘭亭集序真蹟就在自己手裏,並取出給蕭翼驗看。
畫裡面共有五位人物,正是表現一段情節,畫面的中心為坐在椅子上的辯才老和尚,手裡拿著一根麈尾,對面的書生是蕭翼。辯才的動作是打開左手手掌,掌心向上,好像就是在告訴蕭翼,他有蘭亭集序,好讓他開開眼界。而蕭翼的雙手,躲藏在袖子裡面,好像在暗暗盤算,「袖裏乾坤」可是滿腹心機的肢體 語言。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