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意象在日本漫畫中(四)中正紀念堂

《沉默的艦隊》是日本漫畫家川口開治的作品。19881996年間,發表於講談社的《週刊Morning》。故事情節以核子飛彈潛艦大和號宣佈建國(另一種說法叫叛變),由日本東南方外海、太平洋,一路過關斬將,穿越北極海航向紐約聯合國總部,戰術部分以潛艦海戰為主,而戰略部分則是涵蓋了大量的核子嚇阻、國際關係政治等相關議題。

《沉默的艦隊》第31大和號海江田艦長在聯合國大廈發表宣言時他一個一個問候換日線以西國家的人民,沿著日照軌跡,由東經0度、15度,依序介紹一個個地區與國家。當介紹到中國(China)-中國這個字,具有文化及歷史的脈絡意義-分別出現了臺灣與大陸的意象。在大陸方面,出現了代表北京,具有歷史及權力象徵的天安門廣場。在臺灣方面,出現了「大中至正」的自由廣場正門牌樓,而滿滿庶民機車,喧囂在廣場前。而中正紀念堂這一個地點的符號意象,也凸顯出建國於中國大陸;目前有效管轄臺灣地區,並自視為「中國」正統傳承者的政權。這一幕明白點出,China政治上有兩個分裂的政權,而China這個字彙有另一層意涵,亦即為現今以歐美為主的世界體系中,對中國的代稱,作者想強調-中國-這個東亞傳統的政治強權,是世界的一份子,但絕非為傳統自認的天朝中心。

ScreenHunter_03 Apr. 01 22.53  

ScreenHunter_04 Apr. 01 22.54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成功獲利的設計有兩項重要的特質,1具體的設計形式 2、直覺經驗:無形的服務與體驗而這兩者的組合有很多種變化如破壞式創新、時尚、流行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組合是「原型」。現今許多成功起步的資訊服務都含有獨特的原型,愛情公寓的核心原型是愛情配對無名小站的核心原型是分享照片、文字的情感交流、Youtube的核心原型是方便的分享影片Google核心原型是最短尋找路徑憤怒鳥的原型是丟及破壞Facebook的核心原型是意見領袖

Facebook的核心原型是意見領袖?人類的政治與社會組織可分為四種,分別是遊群部落酋邦國家。現今出現資訊服務的需求的地區,絕不會是遊群與部落,但是上述兩者的出現,更出於自然,且比起酋邦及國家更是歷史悠久。

遊群的組成,以具有親屬關係的核心家庭組成,無明顯意見領袖,人數不超過30人。而部落人數較多組織間成員平權,無明顯階層分化,以非世襲的「大人物」作為意見領袖,無強制力驅動民眾。遊群與部落的資源分享以一般性互惠及平等互惠為主,部落間經濟交換至多發展為以物易物。Facebook與人類的社會政治組織有什麼關係?

一、Facebook的虛擬部落特徵

而網路是一個虛擬世界,並不具有明顯的階級區別與強制力,絕大多數的網路公民是平權的,所以Facebook是於建構於網路上的部落,如加入好友必須以手動點選(不能批次處理),明顯具有部落式親手處理的意味。而Facebook的虛擬部落特徵如下: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影忍者是什麼,好不好看?

《火影忍者》是1999年起在日本集英社《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少年漫畫,在今年(2010)5月總銷售量已突破一億冊,成為該社創設以來第五大受歡迎漫畫,而漫畫連載已累積至510話。

劇中主角旋渦嗚人破記錄的入選成為200610月號《NEWSWEEK》日文版特集裡,「全世界最尊敬的100位日本人」中一員。他的影響力由虛擬世界跨越到真實世界的公領域。

那火影忍者隱藏了什麼樣的密碼,創造如此驚人的影響力。讓7年級與8年級的世代都很喜歡這一部漫畫。「火影」是什麼?火影是漫畫中木葉忍村的首領,漩渦鳴人在忍者學校中的志願是「我要成為火影」,而木葉忍村是漫畫設定中五大忍者團體其中之一。「忍者」是日本獨特的職業,源出於江戶時代的間諜或密探,特色是低調、隱密、神出鬼沒,並配合著各式各樣的特殊能力「忍術」,如飛簷走壁、易容術,以「使命必達」的精神,誓死成各種任務。《火影忍者》是描述日本漫畫家岸本齊史的第二世界中,男主角漩渦鳴人與其夥伴的經歷。

所有的視覺作品,都有隱藏在表象下的邏輯存在,漫畫作品也不例外。舉例而言,我們所收熟悉大雄與小叮噹(今天《哆啦A夢》,1969年起),不管小叮噹拿出各種好用的未來工具,最後大雄一定會把它搞砸,不斷的失敗。這樣的文本背後的邏輯,到底要教導我們的小朋友什麼呢?對於這個議題,有正反兩面不同的教育意見在討論?至少,大雄跟孫文一樣粗的神經,有不怕失敗的勇氣,不斷把它搞砸。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語號稱是最精確的語言,語法嚴謹而複雜,將語言的誤解和歧義消弭至最低,舉凡國際性的重要文件和重大契約、條約文本,均備有法文文本,所以法語又稱為「外交的語言」。

法式料理,在16世紀由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麥第奇家族帶來當時最佳的烹飪技術,由此展開法式料理宮廷料理食材高級,作法細緻、精工優雅的歷史。拿破崙的外交大臣塔列蘭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 1754-1838 )重要會議都是在餐桌上舉行,尤其是在滑鐵盧戰敗後,靠著維也納的餐桌上,法式料理的美食秘密外交,維護住戰敗法國的利益。

《大使閣下的料理人》是一部結合了「國家外交」與「食物料理」兩個主題的漫畫。主角法式料理廚師「大澤公」原本任職於日本五星級飯店,後離開東京,前往越南擔任大使館料理人(主廚),但大使館廚房裡也只有他和一位當地人員。

在台灣一般人(漢文化、中華文化)的觀念裡,主廚或是總鋪師不過是個三把刀的下人老大,提供大家吃吃喝喝快樂一下。怎麼能跟精通外語、深諳各國歷史發展及風俗民情的外交人員相提並論?這部漫畫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在於形容一個廚師的重要性相當於一個大使,因此主角大澤公必須在有限預算裡,針對不同的文化習俗、個人喜好,烹飪出好看(法式料理的特點)、美味的料理滿足貴客。用賓客獨特喜愛的食物、故鄉料理,巧妙地在料理人所煮的食物中嵌入大使想說的話,餐桌上的外交,吃是一種交流的行為,在最曖昧的形式中傳達出最堅決的語言。

歐洲文化的潛規則是黑白分明,在法式料理中,對於不同的客人給與合乎等級的款待,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大使館中的法式料理,也是對其國家及其賓客的評價。所以大使館的飯局,不是簡單吃吃喝喝就好,不少國與國間的重大決定、政策合作或是決裂,都在餐桌上的談笑間,透過美食的潤滑劑,完成傳達「日本的主張」或者回應「它國的聲音」。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日本漫畫中的台灣意象-太陽默示錄()

日本漫畫家川口開治在《太陽默示錄》讓日本遭逢一連串強烈地震,三場大地震的連鎖反應,導致了富士山爆發、海嘯襲擊東京市、關西地區變成海底,琵琶湖變身為海峽,舊日本以海峽為界,分裂為南北日本兩大區塊,分別由中國和美國以「參與重建」之名進行軍事佔領,以美、中各自的「理想方式」在政治、經濟上重建日本。

地震中喪失日本一半的人口-5000萬,大部份災後餘生人民願意留下來重建家園,其餘的因為各種理由成為難民。承受過921大地震的台灣政府伸出援手,在淡水建立難民營,收容了700萬難民中的8萬人。漫畫主角柳舷一郎在震災中,被台灣華僑夫婦撿到收養,一起逃難到台灣生活十五年,也繼承養父的攤子,在台北萬華夜市賣肉羹麵。柳舷一郎的麵攤.jpg 

這個故事隨後場景在台灣,也透露出作者以一個外國人(他者)所認定的台灣視覺意象,主角設定為夜市的一份子,台北夜市的景點有華西街的觀光夜市以及士林夜市這兩大地標,主角的肉羹麵攤原形是在華西街與廣州街交接口麵攤,同一個地點也是後來電影《艋舺》,大堆人馬推擠的夜市入口。

萬華夜市.jpg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梵谷與苦艾酒影像三次序(二)

第二杯:1860年代,苦艾酒已經成為知性慵懶的象徵,在下午的綠色時光(飲用苦艾酒的時間),林蔭大道的圓桌上,只要打開桌上苦艾酒水壺噴嘴,冷水就會以每秒一滴的速度,滴在一塊放置於鏤空湯匙的方糖上,湯匙擺在圓錐狀的玻璃杯口,杯腳像豆莢狀隆起。當糖水滴入苦艾酒時,苦艾酒就會由原本的透明溶液中出現一絲絲乳白,當水酒理想的比例為5比1時,完全霧化成乳白色不透明的狀態。而苦艾酒包含湯匙、水、酒杯的整套調整比例儀式,彷彿今日中學生課堂上的化學實驗,在當時頗具科學性的趣味。

1888年高更在西奧的金錢利誘下,終於在10月23日抵達阿爾。19天前高更才把自畫像寄給紅毛,當天清晨5點走進火車站咖啡館,馬上被老闆娘紀奴太太認出「高更先生,您過來啦,您終於過來啦!」。如果我是野海盜,面對這種狀況,保證懷疑被騙上賊船,航向推進城大監獄。拐進大監獄當然是誤解,紀奴夫妻的咖啡館在拉瑪丁廣場邊,開店的沒有拒絕客人上門的權利,阿爾又沒幾個人想接近或敢接近梵谷,紅毛當然老往黃屋附近的咖啡館鑽,尋求苦艾酒跟友誼了。

阿利斯康古羅馬墓園01全景.jpg

不爽的野海盜到阿爾後,梵谷選擇了古羅馬墓園「阿利斯康」Alyscamps)作為兩人首度共同作畫的主題,這也是兩人畫作裏最為神似的作品,兩件直幅都採用單點透視,消失點為聖何那瑞Saint-Honorat)教堂。人物位於地面中央的遠方,以橘和藍、紅和綠等互補色,讓火紅的秋天葉片更加顯眼。雖然兩幅油畫有許多相似處,卻更顯現梵谷與高更藝術感受性的諸多不同。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與設計的趨同演化(三):叛逆的繼承者 

如果為人類的文化畫一張演化樹表,可以先畫三支大的主幹,分別是代表科技與經濟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的社群文化和宗教、藝術的表達文化,再依據演化程度的不同,不斷的畫出差異的次文化枝芽,衍生出龐大的世界樹體系。前文已說明在工業革命以前,視覺藝術與設計是親戚,就算今天鬧分家了,兩者依然都含有一個很重要的基因DNA「創造」,姑且不論兩者創造出是什麼玩意兒。

演化出「創造」很重要的一個RNA就是「叛逆」,設計與藝術兩者都含有很強的叛逆成分。無庸置疑的,沒有對先前價值判斷的懷疑與否定,就不會有創新,但兩者也可以簡單分為理性創造與非理性創造。

ej0714jbs.jpg 

在歐洲20世紀以前,藝術品的定義是美的造物,所以創造與美兩者可以合一。文藝復興後的藝術觀,基本上是對於人道主義的強調,肯定人的價值,表現於追求真實世界後的理性法則。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片很熱門的廣告,合唱團的指揮「馬大山」校長,帶領一羣原住民小朋友,用與眾不同的歌聲,找到自信。網路上對於真實的「馬大山」-馬彼得校長有很多有趣的描寫與幻想。例如:校長眼神很有殺氣,好像每天都上山跟台灣黑熊或者山豬格鬥。恰巧,我比讀者多一點機會,認識這位跟山豬格鬥的校長。

馬彼得校長.jpg 

去年(98)七月的時候,馬校長上台北參加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國小組的全國複選,真實的「馬大山並不高大,灰白的頭髮看起來又點疲累,直覺疲累不是因為身體上,而是其他原因。他的表情挺溫和,廣告大山頗能表現出那種神韻,不過眼神挺銳利的,與其說是殺氣,不如說是「自信」,有那種黑山萬葉中,回身一箭標下飛鼠的自信。

馬彼得當主任時帶著學生出去比賽,山上孩子一聽到都會學校的孩子唱法跟他們不同,山上孩子都嚇到了:「老師,我們不要唱了!」「我們的聲音不一樣,我們的聲音不對,他們的聲音是對的。」,但山上的孩子最終贏得了比賽,這個機會讓他們知道不一樣,也可以是第一,被肯定的經歷建立孩子們的「自信」。

「不要小看那些經歷,比讀書還重要。」馬彼得有一個信念:「學習,關鍵就是信心,只要建立信心,學習就水到渠成。」面對他的付出,依然還有人潑冷水,「很多人說我只會教合唱,其他辦學不會。」面對質疑「我不會去管人家怎麼說!」馬彼得說得斬釘截鐵:「在這個世界上,反駁不見得有用的,我也沒時間回頭去做解釋,我要的是向前走,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馬大山是不是只會玩合唱團?他的正職是辦學校,搞合唱是兼職!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uhaus.JPG 

產生設計決定性的族群,就是「包浩斯」,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是「萬惡的包浩斯,因為包浩斯幾乎是現代設計的同義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威瑪政府於1919年成立國立包浩斯學校(國立建築學院)(德文:StaatlichesBauhaus),通常簡稱包浩斯(Bauhaus),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講授並發展設計教育。而翻開包浩斯的教授名單,簡直可以說是萊茵河至烏拉山間的菁英大集合,如葛羅佩斯 (WalterGropius)、費寧格LyonelFeininger、保羅·克利 (Paul Klee)、康丁基斯(Kandinsky)、那基(Moholy-Nagy),而包浩斯的校史也與威瑪政府共存亡,初期教師與威瑪共和民主派人士關係深厚,該學派所標舉的簡潔實用原則、幾何美學,以及用設計改造社會的理念,尤其是設計改造社會的理念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有深厚的關聯

不論是新藝術運動與美術工藝運動,都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價格依然不夠平民(便宜)。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狀況不佳,威瑪政府被戰爭賠款壓不過氣來。因此大力發展工業,一來發展經濟,二來提供便宜的民生必需用品,在這樣的前提下建立了包浩斯。

包浩斯在頭幾年並未建立設計教育,因此採雙軌教學制,換句話說是「邊做邊修」,由教導藝術形式、色彩、繪畫的「形態教師」(Formmeister)與傳授技術、手工藝、材料的「技術教師」(Handwerksmeister),以工作坊的形式共同教授。一直要到1925年,包浩斯有了第一屆理論技術兼備的畢業生留下擔任教師,才結束了雙軌教學。

為了便宜、好看又實用,包浩斯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形隨機能主義(formfollows fuction),設計族群因此「泛化基因,確立演化樹上的分支,包浩斯著名的設計作品,如現代主義風格(國際風格),此種特徵為鋼筋水泥高樓、平屋頂、成排的玻璃窗戶、而且沒有額外花錢裝飾物的建築。此建築風格由歐洲傳至美國,並逐漸成為城市建築的主要風格。現今台灣大街小巷,市容醜得嚇人,就是這種現代風格的建築物。這也呼應上一段,在演化過程中(基因漂移),缺乏美學與人文素養,決定性的影響品質落差,剩下便宜與實用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藝術與設計的趨同演化

今天設計是顯學,政府整天文化創意產業口號喊的震天響,誠品還有滿專櫃子的設計書籍。筆者大學修設計史時,任課教師是台灣第一批留德學設計的高材生,當時可不一樣,是連一本中文設計史的書都沒有,上課必須靠老師刻講義(上課可以抄筆記,很難抄圖片)發給同學,前面三分之二或是四分之三的內容,都是視覺藝術的歷史,整堂課從埃及藝術正面性法則講起。

如果以生態學的觀點來闡述,藝術與設計這兩大族群,在文化演化上,在過去很長一段的時間,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就像長頸鹿跟短頸鹿有密切的親戚關係。今天Wiki上的關於「設計」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聽起來跟藝術沒兩樣。

所以在開始討論包浩斯之前,我們很快的複習一下演化論的主要關點。演化論不是進化論,「進化」定義含有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相對的「退化」定義為進化的反義詞。

而演化過程是以族群為單位的,一個族群藉著天擇的過程(naturalselection)而適應於某種生態環境,就會產生演化。而在適應的過程中,最流行的方式就是特化(specialization),讓物種特別適應於某生態環境,如冰天雪地中的瑪猛象。另一個方式是泛化(generalized),就是物種的特化少一點,具有調節性的特質。如人類具有體溫調節系統,因不同緯度高低增減衣物。而基因經由突變及遺傳漂移,對不同環境的天擇適應,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不斷增加的分支,可形成演化樹。

文章標籤

ej071414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